当前位置:首页 >> 世界经典

世界经典

山姆和大卫去挖洞 文/[美]麦克•巴内特 图/[美]乔恩•克拉森 翻译/杨玲玲 彭懿 ISBN  978-7-5332-8178-6 定价:32.80元 类型:彩色 精装 初版: 适读年龄:3-8岁 出版日期:2015/1 推荐理由:美国当红童书作家乔恩·克拉森

荣获凯迪克金奖、凯特·格林纳威奖之后

携手《纽约时报》畅销作家麦克·巴内特

推出最淘气、最好玩、最具个性的图画书新作

万众期待,全球同步上市!   

最爆笑双人组合,告诉你什么才是孩子心目中最了不起的东西!

山姆和大卫挖了一个洞,他们要一直挖下去,直到挖到了不起的东西为止。

最后,他们度过了非常了不起的一天。猜猜看,他们挖到了什么?

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,带给孩子了不起的宝藏,而且,绝对出乎意料之外!

《山姆和大卫去挖洞》讲述了两个男孩挖洞的奇妙经历,延续了乔恩·克拉森的“冷面幽默”、“视觉幽默”风格。文图之间的错位、“留白式”的叙事手法,启发小读者无限的想象力。

 

孩子的游戏,是给大人的的礼物

/粲然

《山姆和大卫去挖洞》描述的,是一场孩子们平常(又充满惊险)、孤独(又紧密联系)、结局看似空洞又收获满满的游戏。

在翻看这本绘本时,我对大家的观感充满好奇。大人会怎么看待这个故事呢?也许,有人会觉得很无聊:“就是讲挖洞嘛。”有的人会替这两个孩子着急:“地下明明有宝贝,都挖不到。”因此油然而生恼怒,恨不得跳进书里帮他们挖几铲。有人会认定这是瞎扯掰:“情节这样发展,根本不符合逻辑。不会是这样的,应该是那样的……”

有意思的是,成年人对这本绘本的态度,映照出的,恰恰是他们看待孩子游戏的态度。在看似无意义、却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的游戏中,我们总会看到:目的性过强、要求孩子“游戏必然要有所得”的挖宝型父母;凡是游戏都斥之为“浪费时间”的达达主义父母;要求游戏必须“符合成人和现实逻辑”的想象力杀手型父母。他们是横亘在孩子自我探索式成长之路上的障碍。

我和我们幼儿园里的老师和孩子们共读过这本绘本。孩子们先是屏住呼吸,接着跌足叹息(“宝石就在旁边啊,再挖一下就看到了”),然后哈哈大笑(“掉进洞里了”),最后垂涎欲滴(“可以喝巧克力牛奶吃动物饼干了”)。对他们而言,这本书就是波澜起伏、扣人心弦的动作大片。也许,还有更重要:创作这本书的人,是孩子游戏的知音。

在读完这本书时,每个孩子都试图向大惑不解的我们解释“山姆和大卫到底挖到了什么了不起的东西”。他们的答案千奇百怪。有的孩子比划着,非常慎重地告诉我们:“他们挖到了泥土啊!这么大的泥土!真了不起。”有的孩子做出“连这你们都看不出”的表情,回答说:“他们帮小狗挖到了肉骨头啊!”有的孩子回答:“最了不起的,当然就是往下掉。一直往下掉的感觉很了不起啊。”还有孩子回答:“他们掉进时间里了,超了不起。”“为什么掉进时间里?”我们更大惑不解地问。他叹了口气,指着第三页的“出门图”和最后一页的“回家图”,耐心地解释说:“因为他们出门的时候,房子外面长着苹果树。回家时苹果树变成梨树了。他们掉进很长很长的时间里了。”这个刚满四岁孩子的答案,就像“时间黑洞”的萌芽。

所有孩子都是象征大师,然而,最富启迪的真相是,他们毫不在意自己或大人在“山姆和大卫挖到什么了不起的东西”之答案上是否有所得。孩子们最喜欢想象山姆和大卫打着瞌睡、突然掉下长长黑洞的样子。他们自己聚在一起,做出从瞌睡里惊醒,猛然朝下掉的样子,“惊慌”得手舞足蹈、四下乱窜,大喊:“掉下去了,掉下去了。救命啊!救命啊!”并捧腹大笑。这个游戏,他们整整玩了一个上午加一个下午,直到晚上回家还在玩。

这个故事,这样的共读过程,是孩子们给予成年人的珍贵礼物。从什么时候开始,我们每一次旅行,每一个行为,每一次起念,都充满强烈指向性:要寻找财富、要追逐名誉、要搬到更贵的街区去、要找到更爱我的人……我们已经忘记如何毫无目的的嬉戏:奋勇地钻进地里、让全身沾满泥土、喜滋滋筹划着某个任务(这样只是让游戏看起来更像“游戏”本身)、搞砸一切、空着手回家。

享受这样的人生,需要多么大的勇气,还有,多么大的纯真。

这就是孩子的力量,这就是游戏的力量。

我们总是说,要像孩子那样生活。其实,就是像山姆和大卫那样,无所谓结果,只在意感受,无论遇到什么都欢欣鼓舞地生活下去吧?

正所谓:方寸之内,必有福田。无需外求,反诸己身。

 

 

山姆和大卫挖到了什么?

          ——读乔恩·克拉森新作《山姆和大卫去挖洞》

   刘绪源

  这是一个有趣而又有点难解的故事。我们不妨设想一下,本书创作者和故事主人公的关系。在书后,有这样一句题献的话:献给安大略省的圣大卫。这里出现了大卫”——我们很难确定这是人名还是路名,加拿大的安大略省真有一条圣大卫路,画家正是在这里长大的。画家本人或周围的孩子,会不会演绎过书中的故事呢?也就是说,这会不会是根据真实儿童故事创作的?

  其实这故事在很多孩子身上都发生过,只不过过程没这么夸张罢了。只要家中有一片土地(现在城里的孩子却只看得见水泥地),哪个孩子不想将它挖开,探一探地底下的秘密?创作者将这样的故事复杂化了,这就变成了现在读到的作品;但他们也在其中增添了重要的寓意,这是从孩子的故事中发掘出来的,却又是孩子们所不易理解的。

  让我们顺着故事和画面往下看:两个孩子很快挖出了超过自己身高的深洞,这进度是任何现实中的小孩所不能达到的,这时画面里出现了隐藏在右边泥层里的巨大宝石,这是孩子想得到的东西(他们一开始就说要挖到了不起的东西)。再往下挖,宝石既藏在原来的地方,又隐伏在洞的下端。可他们决定改道了,往斜里挖,又往两边挖,这样,好像与宝石失之交臂了。后又往下挖,还是没挖到东西,画面上的宝石已变得天一般大(这象征着他们愿望的强烈),可惜他们看不见。其实作者一直在故弄玄虚,为的是突出孩子的遗憾和失望。到最后,他们带来的食品吃光了,身上的力气也用完了。他们坐下来休息,画面上的狗则想象着地层下面的骨头,这是对孩子饥饿的暗示和呼应。两个孩子睡着了,狗窜下去找骨头,地层破了,人和狗都往下掉,越掉越深,越掉越深,结果,掉到了地面上。狗找到了想要的骨头,孩子们也心安理得地回家了。——很显然,后面的往下掉并一直掉到地面,是睡梦中的境遇;回家,则是现实的、梦醒后的事。这时候的家,和本书开始时一样,有同样的房屋、盆花、风向标,还有那棵重要的树。

  这一故事,正如英国名著《彼得潘》中的名句:孩子可不就是这样的吗?……到了外面就玩个痛快。他们需要爸爸妈妈的时候可以随时回来。本书的寓意,正是在这一基础上的生发,即:家,日常生活,这普通的一天一天,不就是孩子们不可脱离的、最了不起的东西吗?

仔细看去,书前书后的环境还是有变化的:前面的盆花是红的,后面则是蓝的;前面风向标往左,后面则往右;扉页上的树垂着红苹果,后面结着梨……我想,这正意味着宝贵的日常生活是变化着的,并非一天一天的简单重复。生活之真谛,才真是挖掘不尽的宝藏!

 

 

文·/ 【美】麦克·巴内特(Mac Barnett

美国著名的图画书作者,作品包括《比利·推特尔和他的蓝鲸问题》《再猜猜!》《哦,不!》等。麦克还是洛杉矶回声公园“时光之旅”商店的创始人,并且他还是“LA826”组织成员,这个组织是一个提供写作训练和指导的非营利机构。

/ 【美】乔恩·克拉森(Jon Klassen

    乔恩·克拉森,出生于加拿大,现定居美国加州洛杉矶市。他曾经为动画长片、音乐录像带和杂志书刊等绘图,是一位知名的插画家和设计师。他曾在梦工厂动画制片公司、莱卡动画公司工作,并为英国广播公司设计2010年在温哥华举办的冬季奥运会广告动画,赢得英国最大动画奖——影艺学院奖。

    2010年,他以《猫的夜生活》加拿大插画奖2011年,《我要找回我的帽子》是他第一本自写自画的作品,获得2012Theodor Geisel Award银牌奖,成为童书界最受瞩目的闪亮新星。2013年更以《这不是我的帽子》获得美国凯迪克金奖等共计19项奖项。同年,由他绘图的《Extra Yarn》也拿下美国凯迪克银牌奖。他成为自凯迪克奖创奖以来,1947年之后,唯一同时拿下金、银牌双料殊荣的作家。